实体书店的未来在于提供文化服务
来源: | 作者:gdsfx2014 | 发布时间: 2015-01-29 | 666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来,中国的部分实体书店因受到网络书店竞争、阅读方式变化、房租和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而陷入困境,甚至有人抛出“中国实体书店即将消亡”的论调。与此相反,2010年至2014年,广东省新华书店的营业收入从11亿元增长至25亿元,利润从3000万元增长至1亿元,总资产从11亿元增长至30亿元,净资产从7亿元增长至25亿元。

201411月,广东省新华书店迎来它的65岁生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董事长王桂科,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肖开林、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范以锦,文艺批评家、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黄树森,广东省政府参事、作家陈俊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学院副院长、广州市作协名誉主席章以武,畅谈广东省新华书店以及实体书店的当下和未来。

“能坐着看书、有咖啡喝的书店才是好书店”


谈及广东省新华书店成功的奥秘,肖开林表示,为了应对冲击和挑战,广东新华发行集团积极推进门店改造工程,从店招的统一、店堂的布局、书架的设计、服务设施的完善等方面,重新对门市进行规划设计,努力把更优美的环境、更浓郁的书香气息、更周到的人文关怀呈现给读者,全力打造读书人的温馨港湾。截至目前,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已经完成30多家门店的升级改造工作,其中三水购书中心是升级改造项目的样板门店,被称为“集新华文化的综合体”。肖开林解释道:“三水购书中心从规划、设计和实施,整体定位、设计风格与功能设置均贯彻了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作为‘文化摆渡者’的企业理念。”

黄树森称,他评价书店好不好的标准是:有没有给人坐着看书的地方、有没有咖啡喝。由此,他很高兴看到有那么多小孩坐在三水购书中心的地上看书。他以前对“书店”的概念就是“出版的图书放到那里卖,然后读者去买”;而新华书店这几年的发展变化让他另眼相看。


网店和实体店不是此消彼长,书店未来可期


范以锦表示,在网络对实体书店形成巨大冲击的时代背景下,三水购书中心的布局、营业额让他眼前一亮,同时也让他思考了实体书店相较于网上书店的优势所在。他说:“互联网毕竟是虚拟的东西,虽然购书很方便,但是看不到真实的东西。所以实体书店如果要发展,就应该把它打造成温馨的家,这样才有生命力。”他认为,过去的新华书店把书藏起来,想翻一翻不容易,这让读者产生距离感;而现在这家三水购书中心是敞开式的,书和读者是零距离的,加之优美的环境,这就给人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

实际上,在王桂科看来,网店与实体店的关系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就像数字阅读客观上提升了国民阅读率,同时也带动了纸质图书阅读率的提高。展望未来,面对读者读书习惯和购书方式的转变,广东省新华书店也在探索着新的出路。肖开林透露,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将加快对全省经营网络转型升级,通过实施门店升级改造工程,努力打造一支以大型文化Mall为旗舰,以区域性综合书城为骨干,以县级综合书店为基础,为全省广大读者提供服务的大型文化产业舰队。除此之外,针对线下销售,广东新华书店也将继续投入。


扁担上的新华,种下知识的种子


1024下午,广东省新华书店成立65周年“专家学者走进新华考察活动”在佛山三水新华书店举行。陈俊年、范以锦、黄树森、章以武以及中山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小彦五位专家学者在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肖开林、党委书记洪文香的陪同下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向读者分享了自己与新华书店的故事。

范以锦从小喜欢逛新华书店,但只能买一些连环画。在山里长大的他,家境较为贫困,所看的书绝大部分是从图书馆或者邻居处借的。等到大学毕业以后,经济宽裕了,出手也就“大方”了。“我会去新华书店买一些工具书和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书,比如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欧阳山的《三家巷》等。”范以锦谈到,因为新华书店书籍齐全,所以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新华书店是找书、买书必到之处。

“扁担上的新华”是陈俊年对新华书店最初的印象。1955年,和平县新华书店的一个业务员挑着一担子的书,走了50里山路到他所在的镇子上卖。翻山越岭走50里路,对于当年还是小孩子的陈俊年来说,需要一天的时间。就在这一担子的书中,陈俊年买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书——连环画《鸡毛信》。他充满感激地说:“新华书店在起步艰难的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在我的心灵种下了知识的种子,这让我一辈子都心存感激。”后来,陈俊年大学毕业,在分配去做编辑之前,被要求先到新华书店仓库打包一个月。为了让中小学生“课前到书,人手一册”,陈俊年和打包工作人员强忍着没有风扇的酷热,完成了全省中小学教材的打包工作。在陈俊年看来,这段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新华书店在艰苦年代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以及传播书香的责任。

1956年,章以武在大西北参加高考。作为调干生,他并没受过系统的高中教育,也没有辅导资料,备考的唯一途径就是——到新华书店找书看。在那里,他东看看西看看,把中国古代历史、鲁迅、巴金等名家小说都看完了。到了临考前一个月,他才到兰州报考补习班。章以武坦言:“虽然老师把知识点系统地讲了一遍,但要是没有在新华书店具体地看过书,也消化不了这些知识。”最终,章以武如愿考上了大学,来到了广州。在广州,他依旧喜欢逛新华书店。可是,像他这样的大学生并没多少钱,所以他只好花五分钱从石牌坐车到梅花村,然后从梅花村走路到北京路新华书店。为何如此坚持?章以武解释说:“新华书店是年轻人的好朋友、精神食粮的提供者。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科技就会挨打,但是如果没有精神文明,则不打自垮。”

新华书店是杨小彦的“精神乐园”。同样爱逛书店的他,从小就经常去北京路的新华书店,那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总能让他感到快乐。他微笑着说道:“新华书店还有古旧书店、外文书店,里面有一些很便宜的好书,但是需要花点时间慢慢淘。”后来,杨小彦当上了出版社副社长,负责管理发行工作,因此需要到各家书店去了解出版发行情况。这使得他跟新华书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让他了解到了新华书店的不容易。他感慨道:“新华书店代表了一种传统、一种回忆、一种智慧。”

据:《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