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方:独立书店于社会的意义(2)
来源: | 作者:gdsfx2014 | 发布时间: 2016-07-15 | 1122 次浏览 | 分享到:

二十多年来中国书店的概况和近几年的概况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基本没有民营书店,全是新华书店。到80年代开始有一些小的零售店。90年代初一些文化人下海开书店,其中个别人是因为89年的一些事找不到工作没有单位收留,也进入到这样一个行当里面来,一些进入出版环节的人也有个别是这些原因。当时主要都是一些无业游民来做这样的事情,注册个体户可以养活自己。接下来一些大学老师出来开书店,例如风入松书店。可以说90年代是民营独立书店最辉煌的时候。
      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互联网兴起,开始尝试在网上卖书。当时广东的大洋网上书卖8折,是为了争市场。我们从出版商进货一般都是7折到7.5折,原价卖。后来当当开始切入。到2006到2007年,给出的折扣对实体书店冲击非常厉害。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整体上看图书业是朝阳产业,没有想到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纷纷倒闭,到2008年后更是水深火热。21世纪前10年书店从一个高峰跌入低谷,非常惨烈。例如北京的光合作用书店,有很好的理念和想法,做得也不错,说倒就倒了,当然也有墙倒众人推的原因,出版社去抢它的货。有人说就是银行被挤兑,也会倒闭的,何况是小小的书店。其实这个也反映了咱们这里依法行事的程度。同一时期台湾的金石堂书店也一度陷入困境,但是台湾的发行协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出面与出版社沟通,要求出版社不要断金石堂的货,给书店喘息机会,结果让书店慢慢做好调整,缓了过来。如果光合作用有这样的机会,可能不会垮。但光合作用垮掉也有先兆,它的发展太快,很快在上海杭州开店,一个地方一两家小店,规模不大,管理成本高,总部又在北京,再加上大环境又不好,这样做就太冒险了。
      后来就是出现了各种呼吁,我在业内也呼吁政策的调整,尤其是税收政策。书店实在不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商业模式不一样,利润不高,多多少少和公共事业有密切关联,是图书馆的一种补充。但是那时社会很浮躁,没有人重视这个事。那时中关村图书大厦和附近新开业的第三极打折扣战,第三极做开业促销全场8折,中关村就全场7.5折,两边的人甚至大打出手,业内都觉得疯了。我当时专门从广州到北京会同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的同仁开会,并找新闻出版总署的相关领导,希望他们重视,要尽快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不能这么打折。但是当时领导的话让我至今难以忘记:“按照市场经济来做,按照市场规则来做,就可以了”,领导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的。我当时一度是悲愤的,实际上真正的市场经济不是这样的,市场经济也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下进行的。吴敬琏有一本书叫《呼唤法治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吴市场”实际上一直呼吁的也是法治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市场是要有规矩的,而我们现在是没有规矩的,想打几折就打几折,这是不对的。对于消费者,当然书越便宜越好,但是对产业来讲是巨大的伤害,尤其在中国这样欠缺法规的环境里。你们没有觉得现在书的定价变高了吗?因为要低折扣,所以把定价定高,消费者买了打折的书之后,其实花的钱并没有减少,还是那么多钱,但是对产业伤害很大。所以本世纪头十年我们一直在呼吁定价制销售,不要轻易打折,或者在一定时间之后才可以有节制的打折,这是为了维护产业正常健康发展。
      世界上图书销售行业有两派,定价制销售和非定价制销售,非定价制销售就是可以打折。定价制销售的国家有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韩国、墨西哥等等。在德国,新书出版18个月内不得打折,日本是12个月,法国曾经有提供免费送货上门的网上书店被告上法庭,因为诉讼方认为客户需要为这种便利付费。德国的书商学校培养出了德国80%的书店员工,但是书商学校的老师去书店也不能享受折扣,日本亚马逊的折扣和实体书店是一样的,所以销量并没有疯涨。
      另外一派以英美为主,可以打折,包括台湾地区。这些地方虽然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他们有底线,新书上架会有打折但不会无限期无节制地打折。台湾新书上架往往会7.5折促销,但是旧书9折。这里第一为了生存,第二是因为都是自己的生意不会乱打折扣。中国大陆目前没有民营的出版社,总共有600来家真正的有书号的出版社。台湾注册的出版社有5000多家,真正活跃的大概有500家。大陆出版社都是国家的。大家要知道全世界只有中国采用“码洋”这个词,打折卖出去却还按定价算业绩,这是非常诡异的。当当一开始做电子书时定价为纸质书的30%,当当和出版社之间是有分成的,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好的,但是,当当用图书做促销,甚至低到1元一本,出版社和作者分不到钱,所以出版社激烈反对。而美国亚马逊电子书一直是纸质书的7折,这个大家就认为是合理的,能够维持生态的平衡。世界范围内实体书店都会被网络书店分走一部分市场,而我们反对的只是没有规矩的打折。(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