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新年致辞
协会大事记
规章制度
协会动态
会员风采
行业资讯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肖会长新年致辞
书业论坛
协会大事记
协会动态
全民阅读
陈定方:独立书店于社会的意义(3)
来源:
|
作者:
gdsfx2014
|
发布时间:
2016-07-15
|
1627
次浏览
|
分享到:
■
书店的意义
我推荐《书店的灯光》这本书,书店的意义都在里面。这本书的作者在书店工作了17年,后来成了作家,这本书写得非常真切。书店开起来以后,有时候别人觉得我们在拔高自己,有点矫情。但我一直认为自己做的就是书贩子的事情。没有高到哪里去,没有赚到多少钱,却是一件很积极的事情。哪怕现在让我开一个很赚钱的其他行业,我肯定不会去做的啦,首先是因为自己不想做不懂的事情,其次,虽然现在很艰难,但是行业也在进行转型,我还是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8年前我们在这里(编者注:学而优新港店4楼多功能厅)有一个会员活动,大腕很多,人也很多。有一个人举手发言,接过话筒还没说话就开始哭,说她是东莞人,自己女儿在叛逆期的时候发生了各种问题,为了女儿她辞职带着女儿来到广州,女儿在中大附中读书。白天女儿上学,她要工作,她就让女儿放学之后在学而优等她。她说她女儿过去是不读书的,到了书店之后开始喜欢上了读书,成绩也变好了,她把功劳都归到学而优身上。我们觉得书店没有这么高的能量,但是我们可能给了她女儿一个提早转变的机会,书店有这个氛围,当然毫无疑问我们在进货方面是有把关的,起码她在书店接受的都是优质的读物。那么书店的意义就在于这些点点滴滴,有句话叫“多一座图书馆,少一座监狱”,那也许“多一间书店,少一座监狱或者工读学校”。
《书店的灯光》里有一段话,讲他在书店当营业员的经历:“现在我对她的印象已经淡漠,只记得她穿着一件棕色的防雨服,总带着年幼的儿子。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她告诉我她只读过一些垃圾畅销书,想读点其他的新东西;她想读女人的真实故事。我把她领到小说架前,递给她一本兰白色的尤朵拉·威尔荻的小说《乐观主义者的女儿》。麦克尔·伍拉格太太怀疑地打量着书,但还是买下了,过了一周她来买威尔荻的其他小说,以及我向她推荐的任何书。”我觉得这个例子也是一个书店对于社会和人的积极影响,用一种不起眼的方式影响一个人。学而优书店开了20年,如果4年算一代,影响了若干代人,包括老师、知识分子等。我会觉得,作为一个书店意义也就在此。
我再做点总结。书店无论怎么困顿,对于社会,对于人心,对于人们的精神都是必须配备的设施。书店作为图书馆的补充,充当了一种个性化图书馆的角色。尤其中国社会缺乏宗教信仰,一些人在心灵上的需求和精神上的困惑不能得到释放和化解,而书店的图书是各种思想的汇集,也是一种教化的作用。知识是很容易获得的,但是思想却不容易通过搜索得到,在书店里沉淀下来获取会比较有意思。书店作为人和人面对面交流的空间很重要。学而优书店开业以来有近2000场活动,基本都是在这里举行的。有时候挤得比较危险的程度有120来人,当年闾丘露薇来学而优,现场来了130多人。王石、胡德平等人都来这里做过很有水准的高质量对话早期我们过去都是配合出版社做活动,这几年更用心地主动策划主题性的活动。随着网络书店的发展,出版社对书店的重视有所减少,但做推广活动还是要靠书店。书店花了很大的时间精力金钱做这个活动,结果听众听完之后去网上买书了。客观说这对实体书店也是伤害,所以现在我们从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理解策划活动。例如近来的日本文化系列,古典文学系列,岭南文化系列,未来可能会有旅游文化系列,我们用我们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书的理解,自己策划活动,变成主动者。我觉得未来的书店人必须同时是策划人。
关于对空间的利用,我们认为就是人与人交流的空间。诚品在商业上很成功,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文化的MALL。小的独立书店只能在书的内容上做有魅力的事。学而优书店在2014年10月份开了咖啡店,在咖啡店里办了一些小型沙龙和电影放映,年后我们会再做一个以孩子为主的艺术教育活动,结合美学教育和阅读。所以现在书店也是在求变,不然就容易出局。
《书店的灯光》里有这样一句话:“生活需要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就来自于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书店的态度,反映着我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要选择读书,但一个城市就是有一群人需要读书,需要解决他和社会、和自己最内在东西的关系,我们起码要对这群人负责。他们愿意在书里独处,在人群中独处,我们对社会的意义,起码就是对于这部分人的意义。
对于有精神追求,有内在自我成长追求的人来说,“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臻完美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书店是城市的书店,书店是城市的灵魂,一座没有书店的城市是荒凉的,一座没有阅读氛围的城市是乏味的。”当初广州城里还没有更大型书店的时候,有一个外地人来了广州,他发现了学而优书店,是他精神上得到慰藉的地方,所以他觉得这个城市很温暖,还有地方可以坐一坐。还有一个人,买了我们书店对面的住房,理由之一是对面还有学而优书店。我们开时代店的时候那里还是城乡结合部,一直没有书店,还是有摩的三轮车的地方,当时我们的员工从微博转给我,说住在附近的一个叫陈思呈的媒体人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她看到书店的激动,看来她就是有这样的需求。我们不能够要求所有人都热爱书店,但书店的意义也就是对于这一部分人的。
再讲一个例子,时代店开业那天,我记得是星期六11月17号。上午书店开门没有活动并不热闹,我在那里看到一个漂亮的小女孩,站在书店外面的窗户边往里面看,我以为是美术馆员工的小孩,我叫她进来,书店里有很好的儿童书,但她很胆怯不进来,我就把她牵进店来让她看书。她说她刚上学,不太认识字,我说没关系,我们有图画书。我就给她看一些绘本,然后就去忙别的事了。第二天她又站在外面,我问她怎么不进去看书,她对我摇头,还是不进去。后来我才知道她是美术馆保洁员的女儿,爸爸在外面开摩的赚钱,从小没有书的熏陶和阅读的氛围,也不喜欢读书。但是过了两个月之后,店员惊喜地告诉我说那个小女孩经常去店里看书,还给我发她全神贯注看书的照片。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们在时代店做“和小朋友讲故事”的活动。那个小女孩也来了,结束后她问我们下一次“讲故事”是什么时候?
我们说回书店对社会的意义。书店不可能起到赚很多钱的作用,艰难时候甚至将我先生的工资都拿来发员工的工资。可是书店对于社会的意义就在于点点滴滴,对这个小女孩来说,这个书店对她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她的精神世界也许从此完全不一样了。书店里没有高大上,都是点点滴滴很细小的东西。
我想引用《书店的灯光》里的几段话,大家可以听听。
“一座座城市将人们聚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将人切割开来,让我们彼此疏远。书店是一个共同体,用书将读书人的心联合起来,因此书和书店,书和城市,中间有一种很特别的关系,书店承载的正是我们对那些城市中尚未被计算机和大卖场替代的传统的感情,书店让我们可以彼此更加温暖地在城市里面好好活着。”
“当我那天的工作快结束时,那些书仿佛变成城市里灯光闪烁的窗口,诱惑地显露出居住在封页之间的百态人生。这已不仅仅是生意。这是快乐,精神和肉体的快乐。我还感觉到那些在这个城市的街道上游动的顾客和店员是群志趣相投的家伙,他们相信图书以及包含的内容是一致的,都是既普通又珍贵的。”
“书店的这种行业性的闲适部分来自它所销售的商品——书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产品,他们需要时间;写书很慢,出书很慢,读书也很慢。一本400页的小说也许要数年才能写完,出版的时间可能更长,即便买回家,读者也许隔上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才会坐下来读上几个小时。”
“设想在百货商店的经历:试穿一件新外套在店里转上半小时,也许下周三又来试一次,其实你并不真的打算买。走进匹萨店看看是否有免费品品尝;你很饿,于是尝了尝意大利辣肠、香肠、洋蓟和菠萝,味道不错但不合你当时的胃口。在其他零售店里,店员和经理可不待见只试不买的顾客。我觉得这是书店的商业和其他商业最大的不同,你可以在那里看书然后不买。我记得当初我们开的第一家分店——好又多分店里有来过一个顾客,像是打工仔,从早上开店一直待到下午6:00才走,店里没有凳子,他换了各种姿势,站着蹲着及靠着书架,最后把那本书看完了,没买就走了。我们第一间店还没有装修完的时候,就已经有顾客来,我们就试着卖书。最后装修的木匠师傅问我,他们只在那里看书又不买你们不要亏死吗?但是书店就是这样,你可以一直在那看,只要不偷书就行。没有哪个商业模式是这样,你到一家咖啡馆坐一坐最后都会不好意思,要买杯咖啡,但书店不会。
万圣书园墙上有一行字非常适合我们这个行当:“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书店可能就是黄昏里挂起的一盏灯。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一页
)
上一篇:
陈定方:独立书店于社......
下一篇:
陈定方:独立书店于社......